查看: 14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政治知识点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2 12:0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关于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述

1.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2.列宁: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3.恩格斯: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4.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5.列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


(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的论述

6.恩格斯: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在静止中,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7.恩格斯:物质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8.列宁: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


(三)关于劳动(实践)的论述

9.马克思: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四)关于意识的论述

10.恩格斯: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11.列宁: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12.马克思: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它就仍是这种产物。
13.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4.列宁: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象。
15.马克思: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16.列宁: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17.马克思: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五)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

18.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9.毛泽东: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20.马克思: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21.马克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22.恩格斯:在必然的联系失效的地方,科学便完结了。
23.马克思: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24.列宁: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论述

25.列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6.马克思: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27.恩格斯: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
28.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9.恩格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0.毛泽东: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七)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

31.恩格斯: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
32.马克思:我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3.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4.马克思: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35.列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36.恩格斯: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37.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38.恩格斯: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39.马克思: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40.马克思: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师考研网 ( 京ICP备18034083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662号

GMT+8, 2024-4-26 05:25 , Processed in 0.0505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